全网都在吵预制菜,到底在吵什么?
最近,预制菜相关话题引发了全网热议,从行业大佬到普通消费者,从专家学者到媒体评论员,各方观点激烈碰撞,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舆论高潮。这场争论的背后,到底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问题?人们在争吵中真正关心的又是什么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。
预制菜定义: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
在讨论预制菜的争议之前,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:到底什么是预制菜?然而,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。
中国烹饪协会制定的 T/CCA 024 - 2022《预制菜》团体标准,将预制菜分为 “预制净菜”“即烹型预制菜”“即食 / 即热预制菜”。按照这个标准,大部分经过预先处理或加工的菜品都可被纳入预制菜范畴 。例如餐厅提前处理好的食材(如洗净切好的蔬菜、腌制好的肉类)、只需简单加热即可食用的成品菜肴等。
但 2024 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发布的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对预制菜的定义更为严格。通知强调预制菜的 “工业化预加工” 和 “无需或只需简单复热” 属性,并明确指出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、仅经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、速冻面米食品等主食类产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 (水果) 沙拉等凉拌菜,均不属于预制菜 。
这两种定义的差异,导致了公众对预制菜认知的混乱。在现实生活中,消费者、餐饮从业者、监管部门对于哪些菜品属于预制菜,哪些不属于,往往各执一词。这种概念上的模糊不清,成为了预制菜争论的根源之一。
争议焦点:知情权、价格与品质
“不反对预制菜,只是要求强制标示”,这是众多消费者的心声 。消费者希望在点餐时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点的菜品是否为预制菜,从而做出自主选择。这种诉求看似合理,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重重困难。
由于预制菜定义不明确,哪些菜品需要强制标示难以界定。如果将所有经过预先处理的菜品都列为预制菜并强制标示,那么大部分餐厅的菜品都可能需要标注,这无疑会给餐厅经营带来巨大负担。而且,对于一些处于 “现制” 和 “预制” 模糊地带的菜品,如餐厅提前切配好的食材,是否应标注为预制菜,目前也没有明确标准。
此外,现行法规对于预制菜强制标示的规定并不完善。虽然有部门提出要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,但并未将其作为强制性要求,这使得餐厅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动力。同时,监管部门也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来监督餐厅是否如实标注,导致消费者的知情权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。
价格差异之惑:预制菜能否卖现制菜的价?
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花高价点的 “现炒菜”,实际上是复热的预制菜时,往往会感到被欺骗 。这背后反映的是预制菜与现制菜的价格差异问题。
在消费者的认知中,现制菜由于现场烹饪、食材新鲜,理应价格更高。而预制菜经过工业化生产,成本相对较低,价格也应该更为亲民。然而,现实中一些餐厅将预制菜以现制菜的价格出售,这种价格与价值的不对等,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。
但从餐厅的角度来看,菜品价格的制定并非仅仅取决于制作方式,还受到食材成本、品牌价值、运营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。即使是预制菜,若采用了高品质的食材,或者品牌具有较高的附加值,其价格也可能较高。因此,如何在预制菜价格制定上找到一个平衡点,既能让消费者接受,又能保证餐厅的合理利润,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品质信任危机:预制菜 = 低品质?
提到预制菜,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 “不新鲜”“没营养”“科技与狠活” 等负面标签 。这种对预制菜品质的质疑,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。
一些消费者认为,预制菜在加工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,可能会导致食材营养流失、口感变差。而且,为了延长保质期和改善口感,部分预制菜可能会添加较多的添加剂,对健康不利 。
尽管相关部门对预制菜的生产标准进行了规范,如禁止添加防腐剂等,但消费者对于预制菜品质的担忧依然存在。这需要预制菜企业加强品质管控,通过提升生产工艺、优化保鲜技术等手段,提高预制菜的品质,重塑消费者信心 。
预制菜:一个失败的概念?
从本质上讲,“预制菜” 这个术语的出现,旨在概括现代食品工业的一种生产方式,即通过工业化手段对食材进行预先处理和加工,以提高生产效率、降低成本 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中,这个概念却引发了诸多混乱和争议。
一方面,预制菜的宽泛定义将多种不同类型的食品囊括其中,从简单的净菜加工到复杂的成品菜肴制作,跨度极大,导致公众难以对其形成清晰的认知 。另一方面,由于部分不良企业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,使得预制菜整体形象受损,被消费者 “妖魔化”。
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,“预制菜” 似乎成了一个 “筐”,所有与食品工业、餐饮品质相关的问题都被装入其中,引发了无休止的争论。或许,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概念,回归到具体的产品标准、生产工艺和质量监管上,而不是纠结于 “预制菜” 这个模糊不清的定义 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他们真正关心的是食品的安全、营养和口味。无论是预制菜还是现制菜,只要能够满足这些需求,就应该得到认可。对于监管部门来说,应加强对食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全过程的监管,确保食品质量安全。而餐饮企业则需要提升自身诚信意识,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,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,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。
预制菜之争,不仅仅是关于一种食品的争论,更是关于消费者权益、行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的深刻探讨。只有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化解争议,推动预制菜行业乃至整个餐饮行业健康、可持续发展 。你对预制菜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文章标题:全网都在吵预制菜,到底在吵什么?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tzzbj.com/zixun/146.html
所有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,违规转载法律必究。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,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邮箱:906080088@qq.com进行处理。
上一篇:没有了
扩展阅读